现货正版闪发! 妆匣遗珍: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(精装本).

  • 现货正版闪发! 妆匣遗珍: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(精装本).
  • 所属分类:
    发货地:遂宁
  • 价    格:77
  • 市场价格:
  • 今日价格: 有特价请联系
  • 优惠详情: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
  • 最近热度:
  • 累计热度:
  • 综合得分:
  • 信誉得分:
  • 品牌:
  • 货号:1519969bb5d
  •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遂初堂图书专营店

        本商品由遂初堂图书专营店提供,通过遂初堂图书专营店完成交易,请放心购物

  • 产品名称:妆匣遗珍
  • 是否是套装:否
  • 书名:妆匣遗珍
  • 定价:88.00元
  • 出版社名称:生活.读书.新知三联书店
  • 出版时间:2012年03月
  • 作者:杭海
  • 开本:16
  • 书名:妆匣遗珍

杭海 著
978-7-108-05076-2 2014.09出版 定价:(咨询特价)
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最常用的饰物之一,种类繁多,数量巨大。民国以后,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,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,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,佩戴银饰的旧俗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。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,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,银饰自然也不能幸免,越来越多的银饰散落于各地的古玩市场。随着老一辈的离世,今天我们已越来越难分清它的原产地、种类及用途。
本书是研究汉族传统银饰的专著。从发饰、耳饰、项饰、手镯、戒指、佩饰几个方面,介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的特点。书中收录许许多多、各式各样的精美银饰,一篇篇翻阅,让人产生时光倒流、恍如隔世之感:一枚小小的银戒,不知曾穿过那位女子的玉指;一根长长的发簪,不知曾绾住哪位女子的青丝,曾凝结怎样的情怀与期盼……银饰依旧,朱颜不再,千件遗物,穿越百年,透露着无常的消息。作者将这本关于隔世旧物的册子看做是情与爱的遗存,以此见证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遗韵。

 

内容简介

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最常用的饰物之一,种类繁多,数量巨大。民国以后,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,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,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,佩戴银饰的旧俗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。近年来,随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,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,传统的习俗日渐淡化,甚至濒临消亡。伫立百年的民居被推倒,精美的窗花被卖掉,祖上的遗物被文物贩子以低价洗劫一空,银饰自然也不能幸免,越来越多的银饰散落干各地的古玩市场。随着老一辈的离世,今天我们已越来越难分清它的原产地、种类及用途。
《妆匣遗珍》主要讲述了明清至民国期间女性配戴的传统银饰,让你深深地领略到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遗韵。

 


 

作者简介

杭海,男,1965年出生于南京。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获硕士学位;200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设计管理博士学位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,北京奥运设计中心专家成员。著有《孩子的方式》、《十一个人的自我推广》、《借题发挥》、《广告新观点》等。

 


 

编辑推荐

 

 


 

目录

缘起
第一章 发饰
第二章 耳饰
第三章 项饰
第四章 手镯
第五章 戒指
第六章 佩饰
附注

 


 

前言

受我的老师郝蕴琴、颜广仁夫妇的影响,我自1995年开始收集中国汉族传统银首饰,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。开始时只是好奇、感兴趣,而且以实用为主,主要收集现在还能戴的品种,如戒指、手镯,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多,慢慢地我对传统银首饰有了一定程度的体会与感悟。这期间,郝蕴琴及颜广仁先生将他们银饰收藏的实践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我,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,并减少了购买赝品的次数。受我的影响,我妻弟贺今近年来也开始收藏银饰,其藏品虽少,然精品居多,是所谓后来者居上。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最常用的饰物之一,种类繁多,数量巨大。民国以后,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,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,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,佩戴银饰的旧俗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。近年来,随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,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,传统的习俗日渐淡化,甚至濒临消亡。伫立百年的民居被推倒,精美的窗花被卖掉,祖上的遗物被文物贩子以低价洗劫一空,银饰自然也不能幸免,越来越多的银饰散落干各地的古玩市场。随着老一辈的离世,今天我们已越来越难分清它的原产地、种类及用途。 过去很少有人对传统银质首饰进行专门研究。近年来随着国际银质首饰的持续风行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、收藏、研究中国传统银质首饰,其中既有海内外的资深藏家,也有艺术家及收藏爱好者,同时更有许多受“怀旧”风尚影响的年轻人。这样一来,银饰精品越收越少,而赝品越来越多,且越仿越精,极难辨别。自2002年以后,传统银饰价格越来越高,仿品越来越多,我和我的老师几乎不再购买新的饰件,倒是我的妻弟贺今,执着专一,虽吃过亏、上过当,依然乐此不疲地从事银饰的收藏。在过往的一年中,我开始整理我们收藏的几千件银饰,并决定写一部传统银饰的专著,以总结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,算是对曾经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一个交代。然而一旦开始写,便立即发现其中的难度。由于地域广阔、历史久远,传统银饰的沿革往往渊源不清,支蔓庞杂,加之资料的零散与匮乏,曾一度让我产生放弃的念头。但我的银饰收藏经历告诉我,要不了二十年,就更没人能弄清银饰的事情了,于是横下心来,勉为其难,遂有了这一本厚厚的册子。书中近千张的首饰图片,令人目不暇接,然而就我曾经过眼的银饰而言,可谓是沧海一粟。 写作过程中,每每夜阑人静,独自披阅书稿,看着这许许多多、各式各样的精美银饰,不免神思不定,有时光倒流、晃如隔世之感:一枚小小的银戒,不知曾穿过哪位女子的玉指;一根长长的发簪,不知曾绾住哪位女子的青丝,曾凝结怎样的情怀与企盼……银饰依旧,朱颜不再,千件遗物,穿越百年,透露着无常的消息。所以我更愿意将这本关于隔世旧物的册子看做是情与爱的遗存,以此见证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遗韵。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 在我决定写这本书之后,郝蕴琴、颜广仁先生慷慨地提供了他们所有的银饰收藏,正如各位所见,本书中有近一半的银饰是由我的两位老师提供的,他们对我的帮助与关心远远超过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;我的妻子贺阳,作为一位专业的服装设计师,从服饰史的角度给我以建议与帮助,使得本书的行文保持了必要的专业素质;妻弟贺今,为人仁厚,做事专一,整本书的图片处理及文图编排大部分由他完成,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之巨可想而知,没有他的帮助,就不会有而今这样精彩的画面;我的中学好友许一几女士,几经波折,在美国帮我搜寻到已绝版的有关19世纪中国妇女妆饰的早期摄影书籍,为本书提供了难得的图像资料;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一直是我最心仪的出版社,在三联书店出一本有关传统文化的书是我平生诸多心愿之一,于是我直接找上门去,最终梦想成真……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 我一直相信,任何事情的玉成,都是众缘相合的结果,而非一己之力所为,“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”。在此我诚挚地感谢促成本书出版的所有的人与事的助缘。 杭海 2004年6月30日夜于望京花园

 


 

精彩书摘

“门前一尺春风髻”,宋代发饰沿袭唐制,高髻之风依旧盛行,同时又流行戴各式冠子。仁宗时宫中以白角为冠,冠横长等肩。带此种大冠,乘轿时须侧首方能入轿。《宣和遗事》中形容令宋徽宗迷恋的李师师“亸肩鸾髻垂云碧”,“肩”是形容冠横长下垂及肩。高髻大冠的流行,使得奢靡之风日盛,宋太宗曾屡发禁令加以整肃。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中记载:“皇佑年诏,妇人所服冠,高毋得逾四寸,广毋得逾一尺……”宋代女性发饰除簪钗花钿外主要还有发梳,材质有象牙、兽角、玳瑁、木、银等等。据陆游《入蜀记》记载,西南一带的妇女,“未婚嫁者率为同心髻,高二尺,插银钗至六支,后插大象牙梳,如手大。”出土的宋代发梳也屡见不鲜,如山西太原小井峪出土的镂刻木梳,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半月形角梳等。最著名的当属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墓出土的半月形卷草狮子纹银梳,精致富丽,存有唐代遗韵。
明朝以后,高髻之风日渐式微,当时典型的高髻名为“牡丹头”,其高度已明显收敛。江南一带开始时兴垂式低髻,如“桃心扁髻”、“堕马髻”等等。明·范濂《云间据目钞》卷二记述上海、松江一带的妇女发饰:“妇人头髻,在隆庆初年皆尚圆扁,顶用宝花,谓之挑心,两边用捧鬓,后用满冠倒插,两耳用宝嵌大环,年少者用头箍,缀以圆花方块……挑心定髻、鹅胆心髻,渐见长圆,并去前饰,皆尚雅装。梳头如男人,直罗不用分发鬓,髻皆后垂,又名堕马髻。”另据杨用晦《冠约》记云:“妇人之髻,时样屡易,有金髻、银髻、珠髻、玉髻、发髻、翠髻、字髻”;“妇人之髻,越变越新,或日松头,又为精头,又有重发,头有一岁而三易新样者”。可见当时妇女发式种类繁多,复杂多变,带之而来的是簪钗在使用上的细分。簪钗有长短,使用时,用于发髻正面的簪钗称为“挑心”,用于侧面的称为“掩鬓”,用于顶部的称为“顶簪”,用于发髻后部的称为“分心”。
……

热门相关信息